2016年2月18日的早晨,春节假期尚未完全结束。
北京的冬日依旧弥漫着刺骨的寒气,空气中混杂着鞭炮声的余韵、年夜饭温热的香气,以及家人团聚时的欢笑声与热闹感。然而,对这个家庭来说,这个春节,却充满了无尽的痛苦与不幸。
此刻,他们正站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静谧之中,四周庄严的松柏树木挺立,仿佛将这片土地与外界的热闹隔绝开来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重、低沉的气氛,悲伤的情绪在每个人的心中萦绕。
他们是阎肃——这位杰出的文学家、艺术家、剧作家的家人。今天,他们在这里送别这位老一辈的人民艺术家,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痛苦与失落。
展开剩余88%陪伴他们的,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、同道中人以及群众,大家都来为这位时代的艺术巨匠送行。此时,阎肃先生生前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《红梅赞》也再次响起,似乎在为老人送上最后的告别。
寒冷的冬季中,一枝孤零零的红梅绽放,它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里,带着凛冽寒风中的一抹温暖芬芳,为这位老艺术家献上最后的敬意。
然而,时间的推移,让这一幕显得更加讽刺和复杂——仅仅两年后,阎肃的妻子李文辉竟然将他们的儿子阎宇告上了法庭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走到了如此极端的地步?最终,答案指向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——金钱。
阎肃生前曾在梦想剧场举办过一场关于人生的朗诵,他提到:如果算一算人的一生,实际上不过是三天: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
阎肃的人生看似简洁明快,但实际上,却是跌宕起伏、波澜壮阔的。从解放前那个动荡的时代,到个人的成长与奋斗,阎肃的生命故事里充满了风雨与挑战。
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,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碎片,阎肃也不例外。出生在1930年的他,年仅十岁就被迫离开了故乡河北保定,跟随父母来到遥远的西南,跨越大江大山,来到巴山蜀水的地方。
作为家中的长子,阎肃肩负着照顾弟妹的责任,同时也要兼顾自己的学业。他深知,父母为他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已经不容易,因此,他的学习态度十分刻苦,而这些早期的阅读和积累,为他后来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。
他最终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,这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重点学校。解放前,阎肃凭借优异的成绩,考入了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,在这两所学校中,他最终选择了重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那个动荡不安、民众流离失所的黑暗时代终于过去,国家的解放让人们看到了曙光,新的中国也在逐步崛起。阎肃的生活轨迹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解放时,阎肃第一时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,这是共青团的前身。作为热心参与文艺活动的学生,阎肃也积极参与了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文艺学员培养活动。在那时的阎肃,正值20岁的青春年华,充满了理想与激情,他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出色,积极组织大家进行文艺表演,唱歌、讲相声,每一项活动都充满活力与乐趣。
虽然阎肃的专业是工商管理系,但他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被组织看中,组织决定为他安排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。阎肃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,他义无反顾地决定放弃自己的学业,投入到艺术创作的行列中。
然而,当时许多人不理解阎肃的选择,尤其是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学位,转而从事文艺工作,这似乎是对未来的一种冒险。阎肃曾回忆,曾有一位女友无法理解他的决定,两人因此分手。这个选择,也为阎肃之后的感情生活埋下了伏笔。
然而,阎肃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。他并不觉得自己逊色于那些去读更好的大学,甚至出国深造的人。阎肃用自己热爱的艺术,在重庆这座山城里行走,用自己的脚步去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学底蕴和艺术氛围,这种积累,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。
阎肃早期并没有立即从事创作工作,而是从事一些文工团的杂务工作。虽然工作看似琐碎,但他依然以极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,认真做好每一件事,无论是拉大幕、还是负责照明,他都一丝不苟,认真改进每一个细节。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,使他在文工团中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随着文工团的成立,阎肃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,被派往四川地区进行宣传工作。艺术源自生活,而阎肃则从基层的接触中汲取着创作的灵感。他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,从干部到农民,从工人到小资产阶级,走遍了四川大地,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。
在这些经历的基础上,阎肃开始进行创作,业余时间写戏剧、活报剧等作品,创作的才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。很快,阎肃便被调入专职创作团队,开始了全职的创作生涯。
1953年,阎肃入党并参军,这一刻,阎肃穿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套军装。进入军营后,阎肃迅速崭露头角,他的才华得到了领导的认可,开始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。
但就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,阎肃却遭遇了情感的困境。尽管他越来越受到组织的赏识,婚姻问题却成了家人和领导们的一大忧虑。阎肃此时已经28岁,却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。
部队领导开始关心阎肃的感情问题,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阎肃调整心态,了解自己,并最终通过介绍帮助他与东北姑娘李文辉建立了联系。阎肃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真诚,虽然外貌平平,家庭条件也一般,但他深厚的内在积淀打动了李文辉。两人经过长时间的书信往来,终于决定见面,最终走到了一起,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。
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,阎肃也逐渐在创作上获得了突破。他的歌剧《江姐》一经上映便获得了广泛的好评,成为了时代的经典之作。阎肃的创作才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,让他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然而,随着家庭的繁荣与事业的成功,阎肃的生活并非没有风雨。动荡的时代将家庭带入了一个新的困境。尽管面临重重压力,李文辉依旧坚定地站在阎肃身边,支持着他。
阎肃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,虽然他早已离世,但他的作品和精神依然鲜活在世人心中。直到今天,他的家人依旧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。
当阎肃去世两年后,儿子阎宇因分配问题与母亲李文辉发生了矛盾,最终将家庭成员带上了法庭。阎宇回忆起父亲时,称其为“慈父”,而在整个家庭的纷争中,母亲李文辉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和维护。
虽然闹上法庭,但最终,阎宇意识到了自己在沟通上的不足,他向母亲和姐姐道歉,事情得以圆满解决。最终,
发布于:天津市